认真学习“三个代表” 推进高等教育创新
发布时间:2004-05-09   浏览次数:11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成就
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在学人数1300万人,是1988年的3.4倍;在学研究生39.3万人,招生16.5万人,分别是1988年的3.9倍和4.6倍。今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4%,预计2005年超过15%。从1989年到2001年,我国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总共培养了近1200万名本、专科毕业生,30多万名研究生,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本、专科学历的达343万人,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从1999年到2001年,高校三年扩招后,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翻了一番。高考录取率从1998年的36%提高到2002年的58%。高校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后做出的重大决策,对拉动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缓解升学压力、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21世纪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储备了大批专门人才。同时,扩招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强烈愿望和需求,多方面的社会调查表明,扩招是人民群众近年来最为满意的事,被称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新格局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民办高等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尽管民办高等教育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们在弥补国办高校资源有限,国家教育投入不足,推动高校扩招过程中可以说功不可没。
其实和国办大学一样,民办高校在教育产业化和多样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国办高校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在西方一些国家,民办高校和公立大学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民办高校对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起着更为重要的支持作用,人们趋之若鹜的正是那些哈佛、麻省理工之类具有“民办身份”的学校。对于民办高校,各国政府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在宏观管理上有长期的探索和研究。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完全由国家承担,是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情况下,教育资金的投入应该走多样化的道路,吸收社会集团、公民个人对教育的投入是一条解决教育投入不足的有效途径。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成本分担机制,这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92年,党的十四大指出,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1997年,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明确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民办教育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教育投入不足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基本形成,到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4638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305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9%,是进行此项指标测算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三、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三门类”
民办高校的兴起,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的国办高校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办和民办两种高等教育体制并存的格局下,又出现了高等教育的“第三门类”,即既有国办性质又兼有民办机制的一种新体制高校。全国首家改制高校-―浙江万里学院就是这样一所新体制高校。
1999年2月,浙江省教育厅把一所省属高等专科学校交由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举办,变国家投资为社会集团投资,走出了一条创新办高等教育的新路子。改制之初,集团领导就提出“教育经济一体化”的理念,在没有国家投入的情况下,靠“按教育成本收费”的政策,用了短短四年多的时间,就把一个在校生只有1500人的陷入困境的高校发展到在校生近15000人的浙江省第六所万人大学,并且在2002年被教育部正式确定为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浙江万里学院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她之所以如此之快的发展,完全取决于她的特有的机制。万里学院既不同于公办高等院校,又不同于民办高等院校;她既有公办高等院校的国有性质,又有民办高校的灵活机制。
不同于公办高校主要有以下四点:
1、 引入市场经济的成本概念;
2、 接受市场经济的评价机制;
3、 把握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
4、 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民办高校主要有以下四点:
1、 万里办学坚持所有收费都纳入国家财政专户,然后按教育用途逐项下拨,从制度上保证所有办学经费100%用于教育;
2、 万里所有办学所形成的固定资产都登记为国有资产,这是坚持办学的公益性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3、 万里倡导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国有的事业单位编制与民办学校的灵活用人机制有机结合,有别于一般的私立学校视教师为“打工仔”的偏颇;
4、 万里的办学模式使董事会和校长责、权、利明确,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
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是一个全民所有制单位,由这样的集团承办万里学院,所产生的所有资产都是国家所有,所有的收入全部上交国家财政,然后再根据办学需要审核下拨。因此,万里学院有着完全独立的1300余亩的崭新校园,有着完全公务员化的800余人的教师队伍。万里学院的这种特殊体制,被教育界专家称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三门类”。
浙江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沿海省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以来,国民经济的发展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几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着,温州模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9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5350亿元,居全国第四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8248元和3948元,分别居全国的第四位和第三位。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么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高等教育的发展却严重滞后,本科生所占比重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无疑与经济强省的地位、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极不相称。浙江人很富,但由于省内高校很少且资源分布不合理,高分考生却圆不了大学梦,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接受高等教育。要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单靠公办高校的力量是满足不了的,只有实行“教育经济一体化”,发展非公办高等教育,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教育的最根本的要求。
“教育经济一体化”理念的精髓,是把教育当作一种产业,但是又不能产业化的一种新理念。如果教育不能成为一种产业,不能走向市场,就很难用产业的运作方式和市场规律来发展;如果把教育完全产业化,完全用市场的规律来运作,又会在利润追求上偏离教育的本来目的,与教育的神圣职责相背离。“教育经济一体化”与教育产业化最大的区别是不赞同教育存在盈利或股份式分红,经营教育可以积累,但必须100%用于教育的再投入,此理念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同。把教育当作一种产业,在高等教育理念中融入市场运作的规律来发展教育,同时接受市场的严格检验,能够有效地保证教育的投入,快速发展教育事业。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向万里学院投入建设资金近6个亿,在浙东大地上创造出神话般的奇迹,充分说明了“教育经济一体化”是一个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国务委员、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视察万里学院时说:二、三十年后,一定会有你们这样机制的大学走上一流大学的行列,因为你们是全新的体制。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持,教育的发展需要经济实力的投入。经济发达地区,利用民间资金和公民个人对教育的投入,加速教育的发展,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浙江的非公办教育已经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展示出自己的特色。“第三门类”高校在实践“教育经济一体化”理念的过程中,更加展示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公办的国有性质和民营的灵活机制,既保证了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和稳定性,又保证了教育资金的高投入;引入市场竞争规律,接受市场的严格检验,既能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办学效率,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加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探索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经济一体化”理念值得认真研究和实践。